听新闻
放大镜
辈分
2022-04-01 17:02:00  来源:正义网  作者:郭慧利

  闺蜜跟我是一个村的,我们村是个大村,一姓独大,乡里乡亲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,而是真实存在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本家亲戚。

 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闺蜜举家搬到市里,她也到了市里的小学读书。中学后,我们又不约而同地上了同一所学校,于是再续前缘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。有一次放学后,闺蜜邀我去她家做客,我没犹豫就跟着去了。我以为这是一次正常的交往,却没想到这次拜访让我耿耿于怀了很多年。

  事情是这样的。那次我和闺蜜一起回了她家后,她的奶奶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,得知我是老家来的,就更加热情地向我询问村里熟识的人和事。当然,介绍自家情况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。当我说出爷爷的名字后,闺蜜奶奶惊讶地说,“呀,你是他家的孙女呀。你爷爷论辈分我也得叫爷爷呢,咱俩是一个辈分的……”我目瞪口呆地不知如何接话,尤其是面对着白发苍苍的闺蜜奶奶,年幼而木讷的我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称呼她。

  紧接着,更大的意外出现了,闺蜜爸妈下班回来了。我一声叔叔阿姨还没叫出口,闺蜜奶奶就兴奋地对着闺蜜爸爸介绍,这是咱村里谁谁家的孙女,俺俩一个辈分的,你们也得叫她一声姑姑……

  我突然觉得特别玄幻,那时候我依稀听过一句话,叫“摇篮里的爷爷,拄拐的孙孙”,但觉得这样的事在生活中应该很少见。因为在自己本家的亲戚中,年龄比我大的,理所应当的,我该叫叔叔就叫叔叔,该喊姑姑就喊姑姑,还从来没有遇到过年龄大的还得称呼我为姑姑或者奶奶的。结果,在闺蜜家中,我摇身一变成了闺蜜奶奶的同辈人,而她的奶奶比我奶奶年龄还要大。同时,闺蜜爸妈得叫我姑姑,闺蜜得叫我姑奶奶。

  那天我如坐针毡,好不容易回到家,就迫不及待地向妈妈求证,才知道由于我家在村里辈分高,村里同姓的绝大多数成年人都是我的同辈人,甚至是我的晚辈。妈妈是个爱较真的人,知道我和闺蜜关系好,特意郑重地告诉我,虽然早就出了五服,但都是一个姓,到别人家可千万别叫错了人。

  妈妈的这番话让我相当纠结,害得我不敢轻易登别人家门,就怕称呼上出了错。虽然此后我又去过几次闺蜜的家里,但每次都特别尴尬。每每我想忽略这莫名其妙的辈分时,闺蜜奶奶就着重提醒一下,这导致我面对闺蜜父母时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自处。因此,几次被提醒后,我几乎再没有去过闺蜜家,直到她奶奶去世后,我们的来往也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亲密无间,仿佛被一道无形的鸿沟给生生划开了,这道鸿沟就是辈分。

  在不咸不淡的来往中,我们各自结婚生子,闺蜜自起跑线上就跟我不同步,长大后远离小城,在省会安家。偶尔想起来时,我们会在微信上聊聊近况,关系不远也不近。闺蜜有个哥哥,智商情商双高,落户北京,更是离村里事越来越远。交谈中,每每提及哥哥,闺蜜总是亲切地说,咱哥最近如何如何……我自小受妈妈对辈分观念的灌输影响,每每听到闺蜜这样说,总是别别扭扭,因此回复她的时候,自动划清界限,你哥最近怎么了?

  每次和闺蜜聊完,我就觉得自己不近人情。闺蜜一个劲儿地把关系往亲密里处,我却一个劲儿地把她往外面推。尤其是长大后,面对各种各样的人情关系,有些人为了达到一些目的,没有关系也要生搬硬套,明里暗里地套近乎、套交情,真真正正的实在亲戚却“穷在闹市无人问”。而我和闺蜜,一个村里的关系,从小玩到大的情谊,难能可贵,但自己却怎么也迈不过那道坎,因着一个称呼与闺蜜离心。这让我也非常纠结,一方面觉得自己不懂变通,另一方面又觉得那些古旧的伦理甩也甩不掉。本来以为甩掉了,不知不觉间又冒了头。

  去年,因为一件事我找闺蜜帮忙,闺蜜竭尽全力为我提供帮助,还让远在北京的哥哥出面,我一次次跟她表示感谢,闺蜜一次次地表示我对她太客气太见外了。我回家跟妈妈提起此事,妈妈一本正经地劝我,如今早已不是过往的习俗了,你可不要在人家面前充长辈,本来就不是亲戚,再说人家早就从村里搬出去了……

  妈妈的话,让我不知道自己这些年到底在纠结什么。准确来讲,结婚后的我其实也已经是脱离村子的人了,但骨子里的执拗却保留了下来,虽然表面上豁达,但内里其实一根筋、认死理。面对村里二大爷家的三表叔家的小姨子该怎么称呼这种问题,能纠结几十年。可实际上,估计二大爷家的三表叔家的小姨子连我是谁都不知道,我们可能从未谋过面。

  我突然想,人生短短几十载,何必画地为牢,让自己和周围的人不得开心颜?谁家跟谁家相差了一辈人两辈人,纠结该如何称呼,还是留给感兴趣的人去论个明白吧,唯有真情弥足珍贵。

  (作者单位:河南省汝州市人民检察院)

  编辑:张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