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与同事翻阅检察日报。
我曾经是一所农村中学的政治老师,因为《检察日报》和检察工作结了缘。
1995年,我从淮阴师范专科学校毕业,分配到了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顺河中学当了一名初中政治老师。紧张的教学之余,我也不断地给自己充电,参加了南京大学法律本科的自考。等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,才发现自己身边可供参考的法律资料太少了。在那个年代,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还比较落后,不要说网络了,连电脑都没有。我来到了学校的图书室,试图找到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。可是一番寻找以后,却依然一无所获。
正当我失望之际,学校图书管理员指了指墙边的一堆报纸对我说,这里有《检察日报》,应该和法律有关,可以拿回去参考参考。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那一堆《检察日报》全都抱回了家,刚翻了几张就找到了一篇我想要参考的文章,后来又陆续查找到几篇。在这些文章的启发下,我顺利地搭建了毕业论文的框架结构。论文完成后,我在参考资料目录上郑重地写上了《检察日报》的名字。参加论文答辩时,南京大学的老师连连夸我论文结构严谨、内容翔实,论文也得到了优秀的评价,我顺利地获得法律学士学位。我心里知道这里面有着《检察日报》的很大一份功劳。
有了这次经历后,我便经常抽出时间去阅读《检察日报》。其中有一个栏目我非常喜欢,那就是“社会万象”。短小的篇幅、精炼的文字,那些朴素的法律知识在这些生动的市井小故事中发着光亮。正好当时我负责初三年级的政治科目教学工作,其中一部分涉及到法律知识的内容。为了让政治课堂变得生动起来,我便试着从“社会万象”栏目的文章中,挑选出一些有意义的法治小故事,再到街道上的文印店打印成册发给学生,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。有了这本法治故事“宝典”,我上的法律常识课得心应手,也非常受学生的欢迎。课后,同学们遇到了法律问题都愿意找我进行交流,有时候还专门带着家长到学校向我咨询,我成了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“法律通”。
正是通过《检察日报》,我逐渐了解了检察机关的各项职能,自己的心里也渐渐生出一个检察梦。2004年,区里组织公务员招录考试,在众多的报考岗位中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那个熟悉的字眼“检察院”,并最终获得通过,正式加入了检察院这个大家庭。当然我不会忘记是《检察日报》给我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门,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我开始了业余创作之路,把工作中所思所感汇成一篇篇文章,投到了《检察日报》,收获了编辑的肯定。
转瞬间,《检察日报》已经“三十而立”,我也和《检察日报》一同成长,一路前行。无论是在乡村教师还是在检察官的岗位,我都是通过《检察日报》去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法治事件,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将《检察日报》公平正义的法治声音传递给更多人。
(作者系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)